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专注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精特新、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人才认定、贷款贴息、国家标准、贯标等政府补贴项目申报!

  • 深圳市政府补贴
  • 专精特新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服务项目

最新通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东莞产业政策
东莞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反映。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8月31日

东莞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

        为更好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东府〔2021〕10 号)文件精神及对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决策部署,提升东莞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的高质量发展转变,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概况

        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全社会生产效率提升的强大动力。东莞作为“先进制造之都”,制造业发达且发展速度快,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赋能支撑力量,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领域具有一定特色。2018-2020年,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4+65”行业大类)实现较快发展,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至“十三五”期末,全市拥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113家,实现营业收入102.61亿元,发展到“百企百亿元”的阶段。但该行业仍存在总体规模不大、主要靠部分龙头企业拉动、“一企独大”现象明显、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凝聚力量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十四五”期末,软件业务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基本建立起产业链完整、集聚度高、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以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应用与服务、新型工业软件为代表的特色软件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具体目标如下:

        ——产业规模。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全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突破300亿元,年均保持双位数增长。同时,争取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合计突破1000亿元规模。

        ——创新能力。到“十四五”期末,新增各级软件类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不少于3个,全力推进建设1个省级核心软件攻关基地,1个省级工业软件及工业云创新中心,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企业培育。到“十四五”期末,力争营收超过10亿元的软件企业数达到4家,5亿元以上软件企业数达到8家,1亿元以上软件企业达到35家,拥有中国软件百强企业不少于1家。力争累计推动不少于40家软件企业纳入市级“倍增计划”,培育不少于15家“专精特新”软件企业,新增上市软件企业1家,形成产业链较为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布局。到“十四五”期末,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松山湖、南城两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为核心发展区域,打造5个在全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超过60%的规上软件企业在集聚区汇聚,集聚软件人才超20000人,助力东莞打造国内领先的信息产业发展高地。

        ——公共服务。到“十四五”期末,支持软件企业龙头、科研院所、人才培训机构等单位在东莞建立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软件人才实训基地,为东莞市软件企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培训、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公共创新服务,提升东莞市软件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加大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嵌入式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攻关,在重点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实现自主可控。支持大型龙头企业依托我市传统制造产业优势,推进建设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共性和应用技术研究,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设计中心等研发平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强化松山湖、南城两个市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电子信息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基地发展嵌入式软件、新型工业软件,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推进水乡功能区建设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围绕5G 产业、工业互联网开展5G技术应用场景试验,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聚集区。高标准推动滨海湾新区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创新区,打造涵盖人工智能硬件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的全链条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市级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面向重点企业提供培训、宣传、招商等公共服务,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落实软件企业上规模扶持和营收增量奖励政策,壮大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规模,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松山湖管委会、水乡管委会、滨海湾新区管委会、南城街道)

        (三)强化精准产业招商

        积极推进产业项目招商,加强与软件信息服务创新集中区域产业链接,完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招商工作机制,开展平台招商、科技招商,优先引入技术水平高、行业领先的“链主企业”,以国内外优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企业为招商重点,支持其在东莞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

        (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

        积极培育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新兴产业,推动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5G应用、人工智能、两化融合等重大重点项目,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依托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生活、公共安全、智慧工厂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服务,提升面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服务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政务数据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

        (五)创新发展工业软件

        大力开展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工作,依托我市电子信息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基础发展新型工业软件,围绕工业控制软件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积极发展工业通用操作系统、软件和工具包,以及构建安全可靠、易二次开发的工业APP产业生态体系,重点突破EDA(电子设计自动化)、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研发设计类工作软件核心技术攻关,补齐工业软件应用和技术短板,提高数字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构建自主产业生态

        发展壮大鸿蒙、鲲鹏等自主产业生态,支持企业基于“鸿蒙系统”智能终端应用开发和基于“鲲鹏+昇腾”等进行工业应用开发和移植,打造创新行业解决方案,加速构建自主可控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推动龙头企业建设基于自主信息技术的通用、移动、物联网基础软件平台,发展生态联盟伙伴,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标准制定等工作,丰富平台服务内容,强化平台服务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重点工程

        (一)实施集群培育“强核工程”

        1、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发挥制造业规模大和应用市场广的优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集聚软件创新资源和生态力量,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行业开展软件技术攻关,共同建设核心软件攻关基地,打造工业软件及工业云创新中心。鼓励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主动承接国家省市重点研发项目,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瓶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2、推动核心工业软件技术攻关和试点应用。紧抓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加强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生产管理类软件、工业实时操作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重点发展“机理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兴工业软件技术。加大力度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推动更多的工业企业开放应用场景,打造国产核心软件试点应用示范城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推进标准化建设。鼓励软件企业主导或参与起草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鼓励软件企业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积极执行信息技术成熟度、系统集成、信息安全、开发管理等领域的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提高软件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等国际国内资质认定工作,对通过认定的给予一定奖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实施集群培育“龙头工程”

        1、支持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我市制造业领域的骨干企业成立独立法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鼓励为东莞市龙头企业提供软件外包服务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在莞成立独立法人的企业,将其在工业研发设计、仿真验证、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营维护等环节的创新能力释放,为行业内其他企业赋能。对上述新成立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优先纳入东莞市“软企倍增计划”。(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培育本土软件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打造生态伙伴开放合作平台,以软件和信息技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培育一批嵌入式软件、新型工业软件、平台化软件等软件产业。利用好我市制造业场景丰富的优势,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加快向云化、平台化、服务化转型发展,推动软件企业挂牌上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引进优质软件企业。充分利用东莞广泛的工业应用市场优势和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政策优势,借助核心软件攻关平台,依托华为公司和数字化工业软件联盟,按照产业链补链和扩链需求,进一步拓宽对接国内优质软件企业的渠道,引进一批高成长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重点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上规模、租金补贴和营收增量奖励等政策支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发展改革局)

        (三)实施集群培育“优化布局工程”

        多极引领我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支持松山湖、南城两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质升级,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推动松山湖高新区争创中国软件名园。突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5G产业、工业互联网,大力建设5G基础设施,积极开展5G技术应用场景试验,建设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依托滨海湾片区,加快前沿技术布局,增强产业链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打造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加强公共配套资源,打造低成本空间和公租房,提供给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及其员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松山湖管委会、水乡管委会、滨海湾新区管委会、南城街道)

        1、松山湖。依托东莞强大的产业基础和深圳科技产业创新优势,充分利用与华为的合作优势,推动松山湖整合低成本空间资源和政企政策叠加优势,突出产业导向、推动政策创新、强化人才支撑,形成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生态完整、灵活多样的软件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支持光大WE谷、中集智谷打造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松山湖管委会)

        2、南城。支持南城培育发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等优势领域,充分发挥中心区位优势,引进总部企业和优质项目,争取把南城打造成为制造业提供高端服务、集聚程度高、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区。重点支持天安数码城、南信产业园打造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南城街道)

        3、水乡功能区。推进水乡功能区建设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大力建设5G基站、工业互联网节点等新基建,重点围绕5G 产业、工业互联网开展5G技术应用场景试验,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聚集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水乡管委会)

        4、滨海湾新区。发挥毗邻深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科研带动优势,用好广东省自贸区联动发展区等政策红利,以智能移动终端龙头企业为引领,围绕信息通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方向集聚优质产业和企业项目,开展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数字经济湾区开放合作创新,建设湾区领先的数字产业化创新高地、产业数字化的赋能平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滨海湾新区管委会)

        (四)实施集群培育“强链工程”

        1、搭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供需资源平台。建立完善的企业需求库和企业解决方案库,鼓励企业在平台上开展人才、技术、市场、运营等合作,引导供需双方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对接,并给予一定支持。重点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联合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类服务平台建设,围绕软件产品研发、场景需求、成果转化、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案例实施,推动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鼓励企业组建软件类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完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推动5G专网实现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到2023年底建成5G基站2万座、窄带物联网基站7000座。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数据基础设施布局,到2023年底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不少于3个。推动在莞IDC项目数据回归,鼓励数据中心在莞设立独立运营主体,提升运营能力,对运营能力弱的项目进行重组和并购,拓展市外运维服务。合理布局边缘计算数据中心(节点),引导数据中心开展云计算等增值业务,为地区用户提供计算、存储、大数据处理等算力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

        3、推行数字化转型平台赋能。引进培育高水平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认定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依托赋能中心创新开展转型案例推广、数字化能力输出、产品服务体验、人才培训交流等服务,在政策和财政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加强针对数字化转型共性解决方案的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开放普惠化的转型产品和服务、探索通过共享经济模式开放数字化转型资源、多方联合形成一体化全链条转型服务能力等举措,助力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实施集群培育“培土工程”

        1、出台数字产业人才政策。推动全市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调研工作,形成一份课题研究报告和一份《东莞市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暂定名),以“调研报告+工作方案”的组合拳方式形成工作成果并落地实施,务求抢抓数字化转型人才建设工作推进重要窗口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实训对接、人才认证、交流活动、供需对接、双创展示等软件人才公共服务,打造软件人才发展闭环生态。“十四五”期间,建设不少于3个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基地,累计引进或培养软件技术人才不少于50000人,并给予建设运营单位一定资金支持。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加强合作,开展软件人才供需对接,促进培训的软件人才留莞就业,加快建成一支既熟悉生产制造又懂得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产业人才队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3、营造良好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结合企业对软件人才和项目的实际需求,不定期组织举办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相关大赛活动,大力培育创客文化,促进创新创业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对获得大赛名次的,给予一定奖励资金。以华为开发者大会为主体,举办东莞软件产业“嘉年华”,打造成每年一度的软件产品展览、技术人才交流、需求对接等为一体的国内知名品牌活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4、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统筹加强与数字经济领域优质产业资本的合作,鼓励各类型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东莞数字经济发展,重点支持相关产业化项目,推荐优质软件企业申报市的上市后备企业,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针对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为企业提供贷款、联合授信、保险等业务。(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商务局、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东莞银保监分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在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框架下,依托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我市软件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加强对软件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完善跨部门跨地区协调机制、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鼓励和支持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专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争取国家、省级专项政策支持。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施策,鼓励软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首版次”软件产品研发应用。在试点集聚园区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引进培育、重大平台搭建、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激发软件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性,提升软件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三)强化要素支撑。引导各类社会资金、通过支持设立软件创业投资基金,支持软件企业创新发展。加强软件企业用地保障,对数字经济用地需求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支持软企联合落户东莞,可组成联合体申请产业用地并合作建设。规划布局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强化松山湖、南城两个东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在产业招引、企业培育和环境配套优化等服务工作,支撑产业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金融工作局)

        (四)做好人才服务。构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努力做好人才创新创业、安居、医疗、子女教育、社保及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公共服务,确保软件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扩大在莞软件人才规模。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共建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培育。充分发挥“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作用,形成“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全方位人才发展模式,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府职能,建设搭建软件产品供需平台和软件信息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人才集聚,活跃产业氛围。举办软件产品展会、软件开发大赛,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协作,积极联合举办软件产业发展论坛、专题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交流及项目对接,共同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 |工业设计创新攻关| 企业技术改造|深圳高新区企业培育项目| 深圳市专精特新|留学人员创业补贴 | 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